本报讯江苏省海门市,这个并无人才和资源优势的地方,现在却一举成为全国首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;昔日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经济带,却崛起了57个效益显著的高新技术产品群。谈起这一变化,市委书记徐永兵说,从“星期天工程师”到“项目工程师”,海门市“柔性”聚合人才的作用功不可没。
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依托。过去一段时期,“星期天工程师”曾为解决海门市企业科技力量不足解决了大问题。后来,他们觉得这种形式已远远不够了。“星期天工程师”只能就近吸引一些科技人才前来服务,而要全面提高全市的科技创新能力,必须要面向全国,广招贤才。为了更大面积地“引智”,他们将眼光瞄准了全国的科研院所、大专院校,本着不求所在所有,只求所用所得的原则,他们探索出一种“项目工程师”的“柔性引进”政策。
如今,在海门市的一些骨干企业,有很多操着南腔北调口音的科技人员,他们都是应聘来的全国各地大专院校、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。据统计,像这样应聘在海门企业服务的科技人员每年都有4000多人次,海门人管这些人叫“科技亲戚”。
找到“科技亲戚”的前题是项目。海门市以项目招才。他们将企业需要开发的项目拿出来,面向全国科研院所、大专院校招标,企业择优录用,所有的研究开发工作都在科研单位进行。如我国地铁建设发展迅速,而地铁风机主要依赖进口,该市申海公司瞄准这一市场,适时推出开发环保型风机项目。他们将项目一分为三,分别选择了在这三个领域最具权威的同济大学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上海大学的40多位专家承担“项目工程师”,产品迅速开发成功,产品价格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,而风机效率却高出5%,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。这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在上海地铁2号线招标中,一举击败国外各家公司中标。又如包罗集团,为开发高导电无氧铜材,在众多的科研院所中,他们选择了北京科技大学专家担任“项目工程师”,不仅使得该项目产品的开发收到了投入少、见效快的效果,而且填补了国内空白,使该产品成为公司的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通过企业出项目、企业选择科研单位进行项目开发的“项目工程师”这种合作形式,近两年来,海门全市有56家企业同全国76所科研院所、大专院校成功开发了70多个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,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,目前,海门市已有240多家企业与国内200多所大专院校、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一批企业还与大专院校联合办起了研究所、技术创新中心。
目前,海门市已拥有国家级重点产品26个,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1个,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5个、星火计划项目11个、江苏省火炬计划项目8个、星火计划项目14个,先后被列为全国科技先进县、全国科技综合实力百强县、全国首家国家级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、全国星火技术密集区。去年,该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达到42%,全市经济初步从传统型经济走上了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。